社区版134期
 
报纸版面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热热!赶紧来收藏这份防暑攻略

本报记者 符晴
指导专家 我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袁锋

【编者按】

  随着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热浪天气,“防暑降温”成为市民热议话题。我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袁锋提醒市民,每年6-8月都是急诊科收治中暑、热射病患者的高峰时段,市民要小心提防。那么,该怎样防范中暑及热射病?如何识别中暑症状?一旦中暑如何应急?赶紧来收藏以下防暑攻略吧!

典型案例回顾:

  家住天心区的王爷爷就在家中出现了意识障碍伴高热,被家人送往我院急诊科救治,经过询问病史及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老人因腿脚不便,近几年一直卧床。在夏天气温很高,老人担心感冒,一直拒绝开窗、开空调,家中闷热难耐,持续一个星期后老人开始出现发热,没有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未去医院就医,发热持续两天后无缓解,并出现意识障碍,神志不清及大小便失禁,家人发现后赶紧将老人送至我院急诊科,随即收治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接诊医生、主任医师汤丰宁接诊后发现,老人神志不清,心率快,血压低,体温高达41℃,经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被诊断为重症中暑——热射病。

  无独有偶,54岁的李先生在长沙雨花区某商贸城从事货物转运、分拣工作,平常都是用脚踩式三轮车来转运货物。在夏季持续高温,李先生为了防暑降温,白天很少出来工作。有天晚上帮人卸货,只做了两个多小时就感觉有点头晕、恶心,休息许久不见好转,然后出现四肢抽搐的情况,工友赶紧送他到医院检查,考虑为热痉挛,属于高温中暑的一种。

如何识别中暑症状?

  “人体就像一台‘空调’,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出汗散热的方式保持身体恒温。一旦环境温度过高,靠扩张血管散热不奏效时,出汗就成了唯一的散热方式。相对湿度大时,就会影响汗液蒸发,人体无法有效散热的情况下,就会引发中暑。”袁锋医生介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它们之间是渐进关系,市民要尽早识别中暑症状,及时处理,才能避免严重后果。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摄氏度,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轻症中暑:轻症中暑的患者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
  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常以单一类型出现,亦可多类型并存。热痉挛可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小腿肚)为主,呈对称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一般正常,及时处理后,一般可在短时间内恢复。热衰竭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心慌、多汗、恶心、皮肤湿冷、面色苍白、低血压、少尿,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会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大量出汗后皮肤无汗、干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及以上,可伴有谵妄、昏迷、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甚高。

中暑后有哪些急救方法?

  袁锋副主任提醒,若发现自己或他人中暑时,千万不要慌张,可以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脱离高温环境。让中暑的人赶紧脱离高温、高湿、低风速的环境,移到阴凉或空调房间中,注意周围的空气必须是流通的,能有足够的氧气供给。
  ②全身物理降温。若有围观人群,应立即驱散,然后让患者平卧、揭开其衣服,迅速用冷水擦浴全身(不起鸡皮疙瘩为宜),如果中暑的人体温超过38.5℃,可以在颈根部、双侧腋窝、双侧大腿根处放置冰袋来降温。
  ③如果中暑者是清醒的,可以适当喝一点常温的糖盐水,以补充水分和盐分。对于轻症中暑患者,可以使用一些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类似的药物,缓解中暑症状。同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症状长时间未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④如果中暑者高烧40℃左右持续不下,出现昏迷症状,赶紧拨打120送至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同时评估发现中暑者没有反应、无呼吸或仅有喘息,及时予以心肺复苏急救。

我们又该如何预防中暑?

  袁锋副主任表示:虽然酷暑天气中暑、热射病高发,但是只要做好防护措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00—15:00暴露于阳光下太久,可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有条件时撑遮阳伞。同时高温热浪天气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
  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
  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一般人群防护措施为保持室内环境凉爽,减少室外高温暴露可以有效预防热射病;重点人群在做好一般人群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自身健康防护;敏感人群尽量避开高温,避免剧烈活动,保证水分充足,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避免饮用含糖量过多的饮品;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要减少运动,若必须锻炼,尽可能选在凉爽时间;户外作业人员要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预防职业性中暑。
  这部分的“易感”人群,外出时可随身携带解暑药品,一旦出现中暑,可及时缓解症状。

中暑又该避免哪些误区?

  说起中暑大部分人都多少知道一些,但多数人存在着“误解”,也就是错误认知。很多人认为在室外才会中暑,或者天热才会中暑,其实这些认知是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的,袁锋副主任建议大家避免以下误区:
  误区一:白天室外才会中暑

  中暑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所致,如果夜间室内通风不畅,温度过高,同样会导致中暑。坐月子怕风,或者感冒发热用被子捂汗等,都会影响机体散热,导致体内热量短时间急剧增加,诱发中暑。

  误区二:中暑昏厥掐人中

  掐人中毫无急救作用,还容易导致失去意识的伤者气道更加不通畅,有潜在风险。

  误区三:中暑后口服退热药降温

  中暑时会大量出汗,出现体温调节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退热药会进一步造成多汗,加剧水电解质丢失,从而加重病情。究其原因在于中暑发热的机理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不同。中暑导致的发热,是因为人体的散热中枢受阻造成的热量在体内积聚,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而退烧药主要通过身体发汗来达到降温目的。

  误区四:一次性大量饮水解暑

  中暑后需要科学补水,但绝不是一次性猛喝白开水或者矿泉水,最好是选择电解质饮料、医用补液盐,并且要要少量、多次、分口喝。因为大量出汗会伴有电解质的流失,如果只是大量喝水,会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昏迷。

  误区五:酒精用擦拭降温

  因为酒精蒸发带走热量的效率远不如水蒸发。酒精擦浴可能会使体表血管舒张,加重体内水分流失情况,造成电解质失衡。同时酒精可经皮肤吸收,酒精擦拭降温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损伤风险。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长沙中心医院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1216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