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符晴 通讯员 宋娟
指导专家 我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蒋路平
我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吴鹏翠
【编者按】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已经成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可伴有心、脑、肾、眼底、大血管等重要脏器损害,并且高血压患病人群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高血压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导致人们容易忽略它,甚至还对高血压存在许多的误区。我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蒋路平表示,了解一些关于降压药的特点和常见副作用,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药是控制好血压的关键。
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有5大类,分别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这5类降压大将也分别有自己的擅长和软肋,我们只有了解常用降压药的特点,以及和它们打交道时需要注意什么,才能更好的控制好血压。
第一类:钙通道阻滞剂
家族成员:
包括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用于降压治疗更常见。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名字里多有“地平”字样的,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乐卡地平等。
必杀技:
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能力描述:
★降压作用强,安全;
★适用人群广;
★降压的同时还能保护心脑等重要脏器;
★对老年患者有较好降压疗效。
弱点:
心动过速、面色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
第二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家族成员:
名字里多有“普利”的,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必杀技:
间接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使血管“放松”。
能力描述:
★降尿蛋白,保护心、肾靶器官;
★是肾脏病和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对血尿酸、血脂、血糖的代谢有益处。
弱点:
★可能引发刺激性干咳;
★引起血钾升高,血肌酐升高,对胎儿有影响。
第三类:利尿剂
家族成员:
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氨苯蝶啶、螺内酯等。
必杀技:
主要通过排钠排尿、降低容量负荷而发挥降压作用
能力描述:
★久经“沙场”的降压老前辈;
★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弱点:
★降压作用较弱;
★长期使用有低血钾的风险;
★影响血糖、血脂、血尿酸的代谢,容易诱发痛风。
第四类:β-受体阻断剂
家族成员:
名字中有“洛尔”的,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普奈洛尔。
必杀技:
主要通过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来降压,第三代还有血管扩张作用。
能力描述:
★降压起效较强且迅速;
★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治疗心律失常,可降低心力衰竭的总体死亡率;
★适用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
弱点:
★可能引发心动过缓等症状;
★长期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突然停药会出现心率明显增快的“反跳”现象。
第五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
家族成员:
名字里有“沙坦”的都是,如洛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等。
必杀技:
直接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使血管“放松”得更充分。
能力描述:
★降尿蛋白,保护心、肾靶器官;
★降压作用持久而平稳;
★不良反应较少,一般不引起刺激性干咳。
弱点:
降压作用起效较慢。
(部分图文来源:高血压大夫)
高血压在临床中称为“无声的杀手”,部分患者自认为无症状即无碍,其实血压高水平状态已增加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脏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此时,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降压药可帮助降低上述并发症风险,延长生命。我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蒋路平提醒,高血压患者服药过程中一定遵医嘱服药,避免用药误区:
误区一:高血压没有症状就不用降压药?
有的患者高血压可导致头痛、头晕、心慌等各种短期不适的临床症状,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无症状,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是体检或偶尔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这类患者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又担心吃降压药的副作用,所以就选择不治疗。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高血压的主要危害不在于它引起的症状,而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血管,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这些损害日渐严重时,会发生各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误区二:血压控制到正常就可以停药?
有高血压患者认为,吃了降压药把血压降至正常,意味着病治好了,就可以停药。殊不知,血压在停药后,会再次升高,而间歇用药更易引起血压波动,对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愈发严重。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根治高血压的良方,因此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一般只有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而使血压下降的轻症病人,在严密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减少用药量。
误区三: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除高血压危象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使血压在4-12周达标。降压速度过快,反而可能使已适应长期高灌注压的高血压患者因为不适应而出现头晕,引发对降压治疗的怀疑。如果血压降得太低,会导致大脑血流灌注不足,甚至诱发脑卒中。因此,降压治疗不能过急、过度。
误区四:频繁更换降压药物?
有些患者在服药后,几天内没有看到效果,就会要求医生更换降压药物,使血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实际上,大多数长效降压药物需要连续服用2-4周才能充分发挥降压效果,达到最大疗效。因此,要遵从医嘱,服药一段时间后再评估降压效果。
误区五:长期服药就可以控制好血压?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遵从医嘱,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即可,无需改变生活方式。事实上,高血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吸烟、酗酒、肥胖、高钠低钾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病情。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对控制血压都很重要。单纯靠吃药而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难以长期稳定控制血压,或者说要额外吃药物对抗不良嗜好带来的血压增高。